“马家堡公爵”并非孤立的个案。晚清民国时期,不少欧美人士在北京生活、工作、发展。他们和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,绝不仅止于几圈柳树那么简单。一些人爱上了这座城市,把长眠之地也选在了这里。
二、欧美资本影响下的北京本土工业发展
相对于外交使团、中国政府机关或金融贸易领域的欧美人士,工业领域的欧美人士显得比较低调,更接近“闷声发大财”的类型。正如赵梅生在《北平机械工业调查》中所强调的,像昇昌忠记铁工厂这样“以中国名义注册的外国企业”,除了机械工业外,“在其他各业中,为数亦很多,且资本较中国工厂为雄厚,故北平的外资的势力,实在未可轻视”[167]。至于,为什么许多北京欧美人投资的公司要挂上“中国资本”的招牌或打着“中外合办”的幌子,也许和北京并非通商口岸且为首都有关,同时也考虑到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,以及工厂经营、行销等的便利。
跟中国许多地方一样,北京工业的起步和发展,是在吸收利用外国投资、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。北京工业的许多领域,都是由欧美人士率先建立公司、工厂或提供技术和资金。而在中国官办或民办的工业企业中,或多或少要购买欧美机器、利用西方技术、聘用西方技术人员才得以进行正常生产。举例来说,1908年,官商合办、主要生产军用粗呢和粗毛毯的溥利呢革公司,就是“投资60万两白银,从英国进口180台机器,并聘请英国技师进行技术指导”[168]。